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星空体育app:公共关系策划书十篇

  活动背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们国家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民众环保意识缺失,必然导致民族形象的受损,从长远来看,将会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相继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创建卫生城市等举措来激发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在这种背景下,进行适当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目标: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以签名的方式,唤起全体钦州市民的环保意识,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的环保理念传播给民众,同时,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经历感受一下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并在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团结一致,和谐相处的精神品质。

  2、生劳部与钦州市环保局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并请***市电视台进行媒体宣传。

  3、学生会内部进行商议制定相关规则,分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并征得所有全体成员的同意。

  1、*月*日早晨7:00校门口集合,生劳部负责组织清点人数并检查所需物品是否携带完备

星空体育app:公共关系策划书十篇

  2、7:30坐车到达指定地点,主席分配任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各小组成员明确目的,分工协作。

  一、主席团负责统一调度,对各个小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对突发事件及时包处理和协调,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三、由第二组宣传部负责宣传条幅的制作,一张大条幅标有我爱我家,**卫生靠大家并配有环保宣传画三张小条幅分别标有与环保有关的文字和图画;

  2、各小组由各部部长担任组长并统一管理,每人配带一部手机,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与组长或主席取得联系。

  3、各小组成员必须听从组长的安排,不得以任何理由脱离团队超过15分钟。4、将各自任务明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12:00活动正式结束,各小组回到指定地点会合,组长清点人数及劳动工具。

  图书馆法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和继续教育的保障;是国家领导、组织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图书馆系统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处理国家与图书馆、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它体现了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和宪法赋予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1]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领域的法治实践成效显著:一些全国性、系统内、地方性、行业自律的图书馆法规现已公布实施,基本保障了图书馆的合法权益,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发展繁荣保驾护航。

  1. 2004年印发的《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的建议》中,已将“图书馆法”列入立法规划。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图书馆领域的人大代表们呼吁进一步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步伐。

  2. 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是我国建国以来文化设施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它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国家对公共图书馆无偿划拨土地、无偿使用土地有了政策依据,也使我国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走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2]

  3. 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作为我国首个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对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在于,它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决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3]

  4. 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9月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坏境。

  5.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这三大系统都分别制定了本系统的图书馆工作条例。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发了主要适用于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91年中国科学院颁布实施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条例》; 2002年2月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这三个文件成为我国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础性文件,在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图书馆服务领域所牵涉的相关法的不完善乃至缺位,严重制约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法制进程

  至今适用于全国的图书馆法尚未出台。在各级教育法中也未明确规定学校图书馆的“必置制”性,未明确学校设置者设立图书馆的法律义务与责任。著作权在图书馆的限制仍需具体法律予以明确规范。未成年人法亦未能关注到条件适合的大中城市儿童图书馆的独立设置问题。

  公共图书馆立法文件大多是纲领性文件,对于一些需要明确规定的问题只做原则性、指导性的规范。缺乏法律强制性、责任机构不明确、内容概括性强、笼统模糊等原因,使得图书馆立法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法多以规程、条例、规章、大纲等形式出现(有些立法文件还附有“试行”、“暂行”等字样),大多属于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性质,多是表现为对图书馆的义务性规范,立法层次不高,适用范围有限。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三大系统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盲目追求馆藏资源大而全的倾向,造成人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在资源共享、馆际协作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不少地方性图书馆法未把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图书馆间的协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多数图书馆都在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推动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图书馆的转型。馆购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各馆也在积极推进本馆特色馆藏及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建立具有本馆和本地区特色的数据库。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营造必需的政策支持环境,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纳入政府文化战略规划与目标体系之中。公共图书馆才能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信息服务效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和各省市均需成立图书馆立法机构,对国内外的图书馆立法程序、立法机制以及立法内容进行大量深入的考察、分析、比较和研究,为图书馆立法实践积累丰富经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强化图书馆法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环节,切实贯彻落实法律的实效性和执行力,才是保证“有法必依”的重要手段。

  3. 进一步完善与图书馆专门法相互适应、彼此配套、互为补充的相关法律条款,确保图书馆的良性运营与持续发展。

  法律体系的完善,法规制度的健全,法律上保证图书馆应有的地位,图书馆事业才会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健康稳步发展。

  以法律形式保障图书馆经费来源的稳定可靠,是解决图书馆经费来源的根本途径。具体法律措施一般是根据国民总收入,确定图书馆一定的投资比例或者根据人口数量确定图书馆事业的总投资,图书馆经费列入政府预算,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变化而变化。

  信息资源共享是当代许多国家制订图书馆政策的核心。资源共享、馆际合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我国图书馆管理政策中所秉承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等原则,也 应在图书馆立法中予以明确具体地体现。借鉴英美日等国信息资源共享的

  我国图书馆立法须参照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尽可能同国际惯例接轨,规范“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馆际互借和文献提供中的著作权问题、文献复制问题、合理使用问题等”。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等与图书馆法相关的配套性法律。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法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学术研究与立法实践相互促进的新阶段。随着各种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图书馆事业即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轨道,在国家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的立法决策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民主科学的立法决策关系到区域发展与民生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地对立法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以及领导决策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数据信息和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用以支撑,但立法决策者们实际获取信息与研究成果支持的渠道、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急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由具有公信力的信息保障机构,如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导的文献信息保障与知识服务支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立法决策过程中的信息知识需要。本文拟设想在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之间及公共图书馆与立法决策机关之间建立旨在服务吉林省“两会”及立法决策需要的信息服务协作平台,对该协作服务平台的定位、目标、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初步设计与规划,为吉林省公共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全省立法决策提供参考。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强大,构建基于网络的立法决策服务平台综合协同服务模式是吉林省公共图书馆面向两会提供立法决策服务的客观选择。具体而言,吉林省图书馆与各地区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协同协作,建立全省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协作网及数字平台,共同为省级、市县级立法决策机关政策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与参考服务,以期为提高吉林省各级政府立法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公正性发挥信息保障作用。

  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主导,依托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特色资源,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队伍为专业支撑,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建立面向各级领导机关与立法决策机构的服务协作网络,构建符合参考咨询服务规范与标准的数字资源推送与咨询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供个性化信息支持。按照立法决策机关垂直管理的模式,对应服务各级人大政协机关及领导决策。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面向“两会”的立法决策服务协作平台其实质是服务各级领导机构的参考咨询平台,以全省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形成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利用、沟通协作的服务平台。其主体规划由两大部分组成: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协作合作。

  参与协作服务的图书馆除了可共享用于立法决策咨询的商业数据库外,还可以共享共建的专题数据库。成员馆可在中心馆及区域分中心馆的指导下,按照各馆意愿加入或完成资源建设任务,也可单独或与其它图书馆联合共同开展资源共建项目。如各种主题的专题数据库,已完成的咨询成果数据库,各地区经济发展特色数据库等,完成后由协作平台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与。该平台为各馆提供集中展示与共享的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提供面向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个性化服务网络窗户。

  由于立法决策咨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服务的设计与规划也必须符合需求的特点。按照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模式选择及定位,在服务上的合作与协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级两会召开之际,在会前与会中的服务协同与合作,如两会热点专题的确定与编辑加工;各地最新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提供等都是协同服务的着眼点。二是面对重大重要的立法决策咨询服务,各公共图书馆发挥协同合作服务的优势,沟通交流,开发既有资源,努力完成专题研究报告、调研任务等,为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三是立法决策其他增值服务,如用户分级培训服务,可根据各地区专家资源优势,由某馆单独完成或多馆合作共同完成。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合作与协作的服务内容还会不断拓展。四是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面向各级立法决策机关的个性化展示。展示既是宣传的需要,也是服务的拓展,通过此网络平台,能够很好地向各级政府和立法机关宣传图书馆资源优势、服务能力与服务成果。

  无论服务的范围与深度怎样拓展,但服务合作的基本原则不变:即每一个公共图书馆都是协作网(平台)的服务结点,都有上传咨询问题或服务请求,寻求解答和帮助的权利,同时也拥有解答问题、合作完成咨询课题、提供帮助的义务。咨询请求或重要咨询课题服务的调度由中心馆或服务管理小组研究完成。

  以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支撑,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技术桥梁与实现载体,面向吉林省各级“两会”以及政府决策机构,以满足其在立法决策过程中的多层面、多元化信息需求为终极目标,全方位地提供多层次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决策咨询服务。

  为了更科学、高效地实现立法决策服务协作与合作及服务目标,必须合理地设立组织结构,用于协作网与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协调决策。拟构建二元双维度的组织管理结构与模式。

  (1)横向:省图书馆―― 省级行政、立法决策机构(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

  地级市图书馆(分中心馆)―― 地级市立法决策、行政决策机关(市人大、市政协、市委、市政府)。

  县图书馆(成员馆)―― 县级立法决策、行政决策机关(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县政府)。

  省图书馆(中心馆)―― 地级市图书馆(分中心馆)―― 县图书馆(成员馆)。

  省级立法、行政决策机构(省人大、省协办、省委、省政府)―― 地级市立法、行政决策机关(市人大、市政协、市委、市政府)―― 县级立法、行政决策机关(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县政府)。

  领导小组:由各级图书馆馆长和各级人大政协信息部门领导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职责:对协作平台的投入、运行、发展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服务原则与制度顶层设计。

  管理小组:由各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负责人和各级人大政协信息部门具体联络人组成。负责服务平台具体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建设与服务调度协调与沟通管理。

  技术小组:由各图书馆网络技术骨干组成。职责为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与更新提供技术支持。

  除各级公共图书馆及行政、立法决策机关信息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之外,各图书馆服务人员配置可参考以下建议。

  中心馆人员:两会服务期间,根据驻地服务数量,按每个驻地2~3人配置;后台按驻地个数配置人数即可。日常立法决策服务:由5~7人组成服务小组或部门提供服务。其职职责为:维护平台正常运行、更新;接受立法决策咨询委托并提供服务;对平台咨询问题按地区按专业划分按资源优势进行合理调度与分配。为分中心馆与成员馆提供技术支持与专家经验支持;进行平台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指导或帮助分中心馆与成员馆完成资源建设任务,以及帮助其充分利用共建资源;为分中心及成员馆提供专题业务培训服务。

  分中心人员:两会服务期间,根据驻地服务数量,按每个驻地2人配置;后台按驻地个数配置服务人员。日常立法决策服务:由3~5人组成服务小组提供服务。其职责为:与中心馆、成员馆协调合作完成资源共建共享任务,完成由中心馆调度的立法决策咨询课题;对所在区域的成员馆提供业务与技术指导服务。

  成员馆人员:两会服务期间,按每个驻地2人配置;后台人员按驻地个数配置。日常立法决策服务:由2~3人组成服务小组。其职职责为:与中心馆、成员馆协同合作完成资源共建共享任务,完成由中心馆调度的立法决策咨询课题。

  服务协作平台的协调管理机制包括两方面:一垂直协调机制。中心馆与分中心、分中心馆与成员馆之间实现资源建设与服务协作方面的垂直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二是横向协调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应各级立法决策机构信息部门进行平行沟通与协调,以实现平台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领导的咨询服务。二是分中心馆之间、成员馆之间的合作沟通机制。如图1。

  协作平台由吉林省图书馆中心平台、市级公共图书馆分中心平台及县组图书馆终端平台三部分构成。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合作建设下,协作平台可以为省级、市级、县级政府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总体服务由目前平台建设通用的三层结构构架,即基础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组成。基础层是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存储空间、网络资源等有机整合用以支持整个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集成。数据层是对所有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是用户需求的对象。用户借助应用层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资源与服务。具体服务架构如图2。

  该服务系统(平台)总体服务从服务主体(各级公共图书馆)与用户(立法决策与行政管理机构)的横向维度以及服务主体之间纵向垂直维度进行架构,主要由4个子系统(S1-S4)组成。

  S1是由各级公共图书馆组成的服务主体系统。负责横向的与对应的立法行政决策机构提供各项咨询服务,负责纵向的与其他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咨询、服务合作、人员培训交流、技术支持、任务调度与完成等。

  S2是由省图书馆与省级立法行政决策机构组成的“服务主体―― 用户”子系统。图书馆负责完成对用户的诸如两会现场服务、参议议政资源推送、专题报告、总分馆建设、决策支持、专题汇编、会展培训等服务。

  S3是由地市级图书馆与市级立法行政决策机构组成的“服务主体―― 用户”子系统,服务内容与S2同。

  S4是由县图书馆与县级立法行政决策机构组成的“服务主体―― 用户”子系统。服务内容与S2同。

  如果对用户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还可以包括由各级人大和政协立法决策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组成的用户子系统。他们之间是垂直管理的关系,因此,图书馆立法决策咨询服务可以促进在各用户子系统中形成信息支持、管理效率、科学决策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提升各级立法行政机构的决策水平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构建吉林省的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协作网络与服务平台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未来,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地市级图书馆为分中心,以县级图书馆为成员馆构建的服务系统,将与各级立法决策机构信息部门充分协调,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道路上迈进的同时,将要从三个发展方向不断拓展:一是努力朝着协作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总体框架下,制定符合吉林省省情与特色的立法决策服务规范与标准;二是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紧密与科技发展及网络技术进步协调同步,开发立法决策服务的更迅捷更安全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三是加强深度的情报分析与研究参考作用。从简单的资料分类汇聚、知识导航向着更具影响力、参考价值的情报分析与深度研究报告方向发展,努力联合、吸引更多的专家与社会智库机构,参与到立法决策服务系统中来,共同协作为区域立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服务。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文化教育传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所以应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公共图书馆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向所有人提供服务,而不论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700个左右,在2700个公共图书馆中,少儿图书馆只有80多个,各级图书馆附设的少儿阅览室仅有1700多个,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有相当数量只对成年读者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遗漏和缺失。而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人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中学图书馆(室)的基础也很薄弱,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未向学生开放;小学设有图书室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一些重点小学也没有图书室,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不对学生开放,我国少年儿童图书馆事业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少年儿童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年儿童活动,积极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的延伸,可充分利用文献信息、技术、人员、馆舍条件等资源优势,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辐射能力,扩大图书馆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服务能力。

  2006年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的阅读率首次低于50%。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成为国民阅读当下面临着的严峻现实。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2006年和2007年等多家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全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第一条就是“从小养成和增强儿童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养成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人类心理学家广泛地开展了对人类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后发现,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奠定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的坚实基础。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任务,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出其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应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宜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青少年深刻理解“”的精神和内涵,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不良文化的侵袭。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活动的类型按活动的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的活动。大、中型活动有鲜明的主题,参与组织开展的单位多,通常是由政府联合多家单位下文,图书馆积极响应承办,参加的人数众多,时间长,内容围绕活动主题,形式丰富多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小型活动一般由图书馆单独举办,有更多的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容易管理协调,灵活机动,可根据需要经常开展。例如:故事会、各种兴趣小组的联谊会、图书馆知识技能的培训、图书馆与小读者的座谈会等。

  少年儿童的活动类型多种多样。现在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都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可开展的活动形式很多,传统活动有:读书会、主题征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会、知识智力竞赛、图书馆活动日等;举办各种爱国主义题材、科普知识和少年儿童的艺术作品的展览,各种类型的讲座、报告会,作家的见面会,电影放映等;利用场地开展少儿才艺的一些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和舞台,等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少年儿童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环境下的少年儿童活动通过网络扩大参加活动者的范围,形式也更为多样化,并可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积极组织策划,在共享工程网站上推出的“2007缤纷夏日少儿暑期网上大课堂”活动,精选了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影、讲座、FLASH,如:《中国漫画》、《中国园林》、《中国电影》、《长征》、《抗日战争》等,并设置趣味有奖问答。这个活动充分利用了网络、数字等高新技术,使全国各地少年儿童通过各级文化共享分中心、各少儿图书馆网站都可参加。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做好活动的策划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才能使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少年儿童活动组织策划有以下内容:

  (1)活动的组织者。大型的活动组织通常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联办单位、协办单位等。主办单位一般是党委、共青团委、宣传、文化、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协会、妇联等社会团体;在活动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承办单位,承担着活动方案的策划、文件的起草公关策划、组织实施以及和其他组织者的协调联系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联办单位、协办单位可以是其他图书馆、学校、幼儿园、社区或赞助商。图书馆组织活动时应和学校、幼儿园、社区等单位密切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让更多的孩子们有组织地参加活动。

  (2)活动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紧密结合时代的特色,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活动,结合图书馆的行业特征、地方特色,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想积极健康,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例如:浙江省图书馆未成年人读书节的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南京图书馆少年儿童暑期活动主题为“七彩的夏日,快乐的暑期”,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党在我心中”读书征文和朗诵活动,等等。

  (3)活动的对象。对象是策划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在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中,少年儿童按年龄的心理特征和阅读能力划分为低幼儿童期、指学龄前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小学中高年级期,指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少年期指初中阶段的儿童。除了年龄的生理、心理和智力水平阶段性差异外,还有地域文化、城市乡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因此,活动策划时要界定活动的对象,掌握活动对象的特点。

  (4)活动的时间。时间的安排应避免在学生考试前和考试中等学生繁忙的阶段安排活动,以免给少年儿童带来太多负担,同时也避免参加活动的人数太少。大型活动时间的安排可选择在暑寒假、六一国际儿童节、全民阅读活动月、国庆节等。特别当活动策划有开幕式、颁奖典礼、闭幕式等重要仪式时,应事先和所有参加活动的单位沟通,以免和其他重要事务在时间上相冲突,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

  (5)活动的内容。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对象,结合图书馆的具体条件,设计活动内容,力求活动内容符合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智力水平,形式积极健康,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

  (6)活动经费的预算。在活动中经费的预算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而详细的预算有利于活动计划的批准和企业的赞助。要仔细考虑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

  (7)活动安全。活动策划的重中之重是必须保障参加活动的所有少年儿童的安全。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在参观活动时应事先规划好参观的路线,并介绍在图书馆应注意的一些礼仪;室内的活动应控制参加的人数,人数太多,场面失控影响安全,人数过少,场面冷清活动的效果欠佳;大型的集会一定要制定应急疏散的方案,以应对特殊事件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本研究所统计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不包括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1979—2015年间,中央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共72项,政策年出台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如图1所示,最早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出台于1981年;而1988—1997年的10年时间则几乎成为政策出台的“真空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仅出台1项;进入21世纪,政策出台数量则明显增多,并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式增长的特征,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因此,根据图1,结合其内容和特点,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1979—1997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肇始阶段;1998—2005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探索阶段;2006—2015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深化阶段。

  2.1.1政策实施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吸取了文化工作“左”的教训,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方针[11],文化建设回归到正确的轨道。2.1.2政策实施情况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工作重心,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较少受到关注。1981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要求县图书馆帮助社队办好图书室,并提出“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1982年11月,中国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此后,针对乡镇文化站隶属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当前农村文化站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明确说明文化站隶属于乡政府、业务上接受上级文化部门指导,文化部则在1992年制定出台了《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进行系统规定。2.1.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该阶段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呈现出出台数量少、内容单一、辐射面小的特点,并且为数不多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受政策的影响,乡镇文化站建设呈现出先扬后抑情况,1979年全国乡镇文化站仅有3264个,1982年迅速发展到32780个,1985年达到53519个,而后1993年减少到46212个,1994年减少到约36054个[12-13],与文化站数量减少对应的是农村文化衰败和文化虚无现象的出现。

  2.2.1政策实施背景文化事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开辟专章进行论述。文化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2.2政策实施情况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为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同年11月,文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从8个大方面、23个小方面对新时期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开启了中国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等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被上升到国家高度,这时虽然没有出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概念,但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即要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中央两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国家在1998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0年启动“西新工程”,2002年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针对具体的文化工程出台了若干政策法规。2.2.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出台数量多,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达20多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思路更为清晰,即要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重点明确,即要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升其服务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05年年底,建设了21.7万个行政村、修复1.5万个“返盲”行政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亿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问题[14]。

  2.3.1政策实施背景中央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多年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2.3.2政策实施情况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定继续加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到的服务网络、服务方式、服务体制、服务机制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这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央层面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2007年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月,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8月,两办颁布《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使其迈入了国家政策的快车道。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文化建设”内容进行扩充,指出公共文化属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公共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作用得以确立;同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定位、服务方式、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进行明确说明,以此为标志,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理论基本形成。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内容是对上述决定提出的任务进行量化、项目化和具体化;5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正式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2015年,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七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3.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既有纲领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又有具体针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标准,政策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层次明晰、实际操作性强;同时,政策注重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二五”末,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基本实现“户户通”[15],全国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实现了“村村有”,提前3年完成建设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2011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已建成村基层服务点60.2万个、乡基层服务点28595个,累计建设数字资源136.4TB,累计服务群众达11.2亿次[17]。截止2010年,全国新建和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67万个[14]。2011年和2013年启动的首批和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分别为31个(47个)、32个(57个)[18-19]。2013年9月,首批31个创建示范区、45个创建示范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有关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全部获得良好评价[20]。

  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组织,经常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图书馆公共关系是“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促进与公众的理解与合作,对内不断加强团结,对外不断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协助,从而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一种活动。”[1]

  公共关系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起源于美国。1889年,美国人约翰科特达纳(John Cotton Dana) 率先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2]此后,公共关系在图书馆界逐渐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引入了“公共关系”,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公共关系开始逐步渗透到我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图书馆公共关系分为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对内公共关系的对象是馆员;对外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图书馆的外部公众,如读者、新闻媒体、政府主管部门等。本文集中讨论的是图书馆的对外关系。

  本文以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公关活动实践为实例,介绍并探讨图书馆如何开展公关活动。

  图书馆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成功塑造的“平民书吧”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案例。

  2.1.1案例介绍。[3―4]2007年3月,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新馆开放,以“平民书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该馆的环境布置、阅览桌椅的摆放等都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身心需求,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给人以宁静、闲适、放松的心灵享受。该馆设有咖啡厅式的书吧、供孩子游戏的亲子乐园、市民VIP研究室等,满足了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员、一般民众等不同阶层的阅读需求。在这里,市民们不仅可以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享受阅读,还可以聆赏“岭南大讲坛”名家讲座,欣赏名家画展,参与免费培训。越秀区图书馆的“平民、休闲、倡导全民悦读”的理念让图书馆真正走进民众。据统计,这个面积仅1万平方米、藏书20万册的“书吧”,在开业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迎来20多万读者,平均每天近5 000人。该馆在全国首创的“平民大书吧”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全民阅读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09年度“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2.1.2案例启示。从公共关系视角来看,塑造图书馆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越秀区图书馆的成功塑形,对图书馆形象公关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正确的形象定位。图书馆形象塑造公关战略必须具有图书馆鲜明的职业特点,其最终目标与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的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有所不同,而是力求提高图书馆的美誉度,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越秀区图书馆从唤醒、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出发,将新馆打造成一个休闲、舒适的大书吧,让公共图书馆走进了民众的生活,自然引起了民众的共鸣和关注。

  (2)捕捉有利时机。不同时期的组织形象塑造途径和方法有所不同,如果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政府支持下,越秀区图书馆在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争取到把黄金地段的办公大楼改造成越秀区图书馆新馆,以“平民书吧”这个全新形象出现,并设立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成功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

  (3)保持组织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塑造形象过程中,组织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保证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否则,不仅会让员工无所适从,也会导致外部公众无法对其形成一个稳定的印象。越秀区图书馆不论是在办馆理念、阅读功能布局上,还是在环境设计、服务内容上都始终贯彻“读者至上”和“平等、开放、宽松”的理念,努力为更多的民众提供便利、有效且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形象虽然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和路线,但又必须不断创新,随时注意图书馆与其他同类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上的差距,通过公关策略和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组织形象。

  (4)宣传推广。图书馆组织形象建立的目的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因此,在通过各种努力塑造出良好形象时,要及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越秀区图书馆新馆开馆之际,成功运用了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开展“岭南大讲坛”和“文化展览”特色文化活动,推广“平民书吧”形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图书馆要打破思维定势,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策划、组织创意来彰显图书馆价值,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下面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语言艺术阅读实践”服务为例,简要分析创意公关在图书馆的应用。

  2.2.1 案例介绍。2006年秋季,广州少儿童图书馆邀请了广州市著名语言艺术专家周小琪老师开设了“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不仅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少儿对朗诵的兴趣,还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不定期开展语言艺术专场表演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2.2 案例启示。创意公关能使图书馆在提升公众形象、增强社会影响力方面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1)主题要与图书馆服务定位相契合。“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的开设让少儿读者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这与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相吻合。

  (2)充分利用媒体公关。开展创意公关要注重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活动影响力。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经常组织参加“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的少儿读者参加不同机构的演出,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语言艺术专场演出,并通过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3)适应社会需求。创意公关活动不仅要符合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也要考虑图书馆受众(读者)心理,给目标受众以较强的亲和力,即公关活动策划策略中的“借势和顺势”。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在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少儿教育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州少儿的学习需求,不仅赢得了公众赞誉,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处在一个开放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国家图书馆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信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卖座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会给图书馆带来不良影响。面对危机,图书馆应该运用各种公关手段和技巧来转危为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广东省馆)在其“北斋拆迁事件”中的表现成为图书馆界危机公关中的经典。

  2.3.1 案例介绍。[5-7]2005年3月10日,《羊城晚报》要闻版刊登专题文章“最后的北斋,往事并不如烟”,使广东省馆改扩建计划中正待实施的“北斋拆迁”工程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后,《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引发了中山大学学生对“北斋拆迁”工程的抗议。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参事动用“直通车”特权将情况直接上报省、市领导,呼吁停拆北斋。

  对此,广东省馆迅速作出回应,在《羊城晚报》刊登专题文章当天,迅速将文物专家意见等资料送达《羊城晚报》,促使后者于次日发表了后续报道。面对后来媒体的升温报道,广东省馆通过《南方都市报》发表声明,对媒体的不实报道予以澄清;图书馆管理者接受了媒体专题采访,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尽力消除公众的误会;同时,广东省馆起草编印了《决策内参(北斋拆迁受阻专辑)》,全面澄清事实,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随着北斋最后一户迁出,沸沸扬扬的“北斋拆迁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2.3.2 案例启示。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全民资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亦必须重视危机公关,才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应对,化解危机或把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面对“北斋拆迁事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及时主动地策划和进行了一系列公关活动,有效地化解了危机。

  (1)快速反应而不回避。在危机出现的12~24小时内,消息会以裂变方式快速传播,其中不乏谣言和猜测。此时,图书馆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控制事态,避免更多的怀疑猜测和不良影响的扩散。《羊城晚报》最早对事件进行报道,广东省馆管理层立即与《羊城晚报》联系,促使该报刊在后续报道中援用专家意见对“北斋拆迁”明确定论,从而取得了线)真诚沟通。坦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发生危机时,图书馆势必成为公众和媒介的焦点,其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关注。因此,图书馆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向其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广东省馆在事件中的做法先是发表声明,随后管理者正面接受媒体采访,争取了媒体平衡报道,将北斋实情呈现给公众,树立了图书馆敢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问题的正面形象。图书馆的危机公共沟通要根据自身实际,注重与受众、媒体、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与谅解。

  (3)获取多方支持。危机发生时,不必急于反驳,以免失去公众好感,导致事件扩大到诚信、社会责任问题等方面,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配合调查,让第三方为自己说话。面对民众的文物保护呼声和质疑,广东省馆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社会提供相关历史档案和政府批文,另一方面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组织文物专家进一步论证,最后通过各种方式,如邀请领导现场视察、编辑《决策内参》等,主动与各级领导沟通,及时反映相关情况,从而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由于外部专家与图书馆无利益关系,其观点容易得到公众与媒体的信任。

  图书馆公共关系实务涉及方方面面,我国不少图书馆已开始尝试性运用公共关系促进图书馆管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图书馆只有强化公关意识,推行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建立图书馆公共关系良性循环沟通机制,运用公关手段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提高抗衡负面批评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

  [1] 黄宗忠.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78.

  [2] 刘雅琼.论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基于案例分析的综合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73―76.

  [3] 陶达嫔.越秀区图书馆获殊奖并入选国家“全民阅读”先进单位[EB/OL].[2010-08-12] . .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已经实施一年,国家从政策、资金上给了一定的扶持,让人倍感振奋。但是,免费开放仅仅是个开始,公共图书馆的诸多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经费、人员保障、管理体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束缚着基层图书馆的切实发展和服务的切实提升。县级图书馆作为全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主体,承担着县域服务体系中县级节点龙头作用。因此,县级图书馆人的有效努力尤为关键。

  丰南图书馆通过引入智慧管理积极争取,到“十一五”开局之际,获得政府重视,新书入藏、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积重难返,一时并没有读者云集。当时,每天到馆读者仅200多人,外借几十册,有时仅仅10多册。为吸引读者,图书馆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免费服务,还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免费后图书馆更加积极策划运做,在争取领导重视和提升服务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6年末,偶然见到局领导正在拟订《丰南区“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我们主动参与,充实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指标内容。积极参加丰南区文体局、区政府的有关讨论会议并建言,既为图书馆做了有力宣传,又形成了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有力依据。将“十一五末丰南区图书馆藏书达到20万册”列入规划,而当时我们整理后藏书仅仅6万多册。规划出台后,以此为依据分别找政府主要领导,购书经费由2006年的5万元跃升到2007年的30万元,并拨付了系列设施经费。我们首先大幅增加新书入藏,增加自动化服务设施,同时取消了工本费和图书磨损费,读者到馆率和图书借阅率立刻提高了不少。

  我们体会到,善于发现机会、迅速反应、促成有利于图书馆的地方依据,有时比各类上级文件更加易于落实,这里体现了捕捉信息、抢抓机遇的重要性与策划理念的做局原理。在良好起步后及时实施免费开放,走在了全国图书馆前列,丰南图书馆由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丰南图书馆早已列入规划的拆除范围,但关于新馆建设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在 2007年我们工作刚刚起步的情况下,突遇拆迁建设高潮,为了避免出现先拆后建的不利局面,我们及时联系丰南图书馆忠实的读者、现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拜托其为新馆建设进言,在其努力下,丰南政府很快明确了新馆建设选址,并开始进行建筑设计。尽管如此,不久后仍然接到拆除老馆的通知,丰南图书馆及时收集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有关政策文件来研究应对,给领导打报告分析利害得失,并提出“新馆加快进度,老馆主体缓拆”方案。报告送出后,我们担心正面申诉不足以引起领导重视,甚至容易引起反感;因而继续思考再次申诉的办法。我们了解到每次国家法规性文件出台后,有关部门和媒体常常要表彰一些落实好的典型、批评一些落实差的典型。经过上网查询,找到辽宁灯塔市因拆除公共文化设施而被曝光批评的新闻材料并立即下载,就此我们站在为领导着想的角度及时向政府主要领导做汇报,最终获得了领导的明确和认可,制定了先建后拆方案。之后,我们继续以迎接全国第四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申请将相邻的搬迁闲置楼划拨丰南馆使用,获得批准并拨付了修缮费用。这样,馆舍面积由原来的1500平米增加到2500多平米,达到了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

  这里运用了策划中的情感原理和迂回反证、借力代言的方法,成功阻止了老馆舍的拆除,避免了闭馆几年的不利局面,维护了刚刚起步发展的态势,同时增加了老馆面积、促进了新馆建设加快进程,使近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并为乔迁新馆做好助跑对接准备。从中也说明我们需要对行政、媒体运作需有所了解。

  自2007年免费开放之后,丰南图书馆在不断深化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强化宣传。在图书馆门口、流动服务车、活动宣传单、网站等各个地方都打出“免费、免费借阅,欢迎建言、欢迎荐书”的宣传标语。制作PPT和动画宣传短片到学校小电视台播放;注重利用区电视台、《丰南周报》、政协提案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简报等地方媒体报道我馆工作;自己制作彩版工作简报《书香丰南》及时向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报送;积极开展流动服务,送书下乡、进企业、进社区;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契机、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年活动总数近40次。当年年底安排下年度预算时,区领导主动将我馆2008年购书经费由30万元继续增加到50万元,使丰南图书馆进入崭新阶段。2009年参加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我们由三级跃升到一级。每天外借图书从2006年的几十册增加到2008年的150多册,到2010年再次增加到300多册。

  免费服务后,我们积极以宣传活动、读书活动策势造势,营造书香氛围,强化图书馆意识,吸引读者入馆,争取领导重视和社会支持,促进了丰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和良性循环。目前,我们已经为几位上级领导订阅了《图书馆报》,名为给领导决策提供选书依据,实为强化领导图书馆意识。

  2007年,丰南图书馆新馆立项阶段,领导确定我们与档案馆合建共6000平米。我们多方咨询、寻找依据,从文化部到国图,找到了尚未正式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草案,以此为依托说服领导将丰南图书馆独立建筑面积扩大到8000平米。新馆建设过程中,原定装修简单,设备一般,但看到丰南区政府在我们新馆门前建设了面积达800亩的惠丰湖旅游景区,并继续紧锣密鼓的沿唐津运河向南建设运河唐人街,我们便借助临湖优势及时写了《关于将丰南图书馆新馆打造成惠丰湖景观亮点的思考》报告呈交主要领导,最终得到区主要领导的肯定,使丰南图书馆新馆建设定位得到大幅提升,增加装修经费、设施经费至600多万元,应用了自助借还设备、无线网覆盖、短信平台,追加了购书经费。我们为此确定了打造“百姓书房、城市窗口”的办馆理念,并努力突显免费、开放;人性、智能;文明、高效;多元、休闲等特色。新馆自2011年4月22日开放以来深受欢迎,不到一年办理图书证4000多个,使总量达到8000多个。平均每天读者量从老馆的500多人次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人次。平均每天外借图书由2010年的300多册增加到现在的900多册。

  新馆建设运用了策划的借力、借势运筹方法,也体现了挖掘信息、抢抓机遇、超前运作的策划思维,促使新馆面积扩大、装修和设施上档升级。

  2009年,丰南图书馆在原来单一图书流动服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共享工程视频播放服务,及时应用新推3G无线网络,增加随车笔记本电脑,提供数字资源查阅服务。由于集成了图书馆借阅服务与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我们把它称之为“书香丰南动车组”。开始的车型采用费用较低的小型客车搭载设备,实现户外流动服务,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于2010年采用厢式货车改造新型流动服务车,获得了国家专利;2011年结合新馆智能化设备实施,在流动车上增加自助借还设备,使之成为全国首部智能化、多功能流动图书馆,做到了模式创新,在基层图书馆有一定推广价值;2012年,大幅增加流动服务次数,服务时间确定为夏秋季晚间进社区、进广场,冬春季集日进农村。夏秋季节每周出动四晚进社区,每晚大约可接待读者1000多人次,10个左右。

  “书香丰南动车组”流动车有三大特点:一是功能最全:该车集成了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应用3G无线网集成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视频播放和电子阅览服务;二是设施先进,配备投影机、发电机、笔记本电脑,使用适应集群管理的管理软件,应用3G网络与馆内服务器连接,实现了户外流动借阅的智能服务。尤其率先配载小型自助借还设备,进而使该流动车实现了智能化;三是造价最低:流动车选择廉价的厢式货车进行设计改造,车辆投入在5万元到10万元左右,而大巴车投入则要30万元左右。因此,最适合基层图书馆推广。

  同时,“书香丰南动车组”流动服务还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源最丰富:车上除了可载图书3000册(对外1500册,内储1500册),同时携带文化共享数字资源磁盘、光盘,更可以通过3G网络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河北省分中心所有数字资源;二是受众最广:实现车外服务,适应大开放服务格局,方便、直观、亲和,接待人流极大;三是服务时间最方便:我们的流动服务在时间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明确全年夏秋季晚间进社区、进广场,冬春季进农村、赶大集,尤其晚上进社区,切实选择读者休闲时段,不但真正方便群众,也起到了极大地宣传作用。

  独具特色的流动服务受到媒体关注,被文化部、省文化厅简报、《河北日报》头版、《燕赵都市报》、《图书馆报》等报道。关于动车组流动服务的介绍论文被评为2010年全国中小图书馆联合会年会一等奖,并被安排发言。

  “书香丰南动车组”运用了策划的组合、整合原理,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宣传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意义重大。同时“动车组”流动服务切实成为文化惠民新举措,也为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贡献。

  从2007年免费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周都有新书上架,对读者急迫需要的图书,选择最快渠道采购,并且先借后编。为了有针对性的采购图书,我们联系社会各界典型读者,收集书目,并邀请读者代表直接参与采书。在外借册次上一改原来每证限制固定册数的模式,调整为按所借图书定价之和不超押金数额的办法,大受欢迎,使外借图书量大幅提高。

  在人员利用上,实行穿插安排,以最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工作。比如,非窗口服务的办公室人员一律周末参与窗口倒班,流动服务为大家晚上轮班,除馆长外所有人员几乎都在服务窗口任职,相关事务性工作选择窗口不忙的时段办理。因此,我们以当时在岗人员数量仅8人的队伍,于2011年初完成高标准、智能化新馆建设,完成有序搬迁,中间仅仅闭馆2个半月就及时开馆服务。而且这8人中3人临近退休1人为临时人员,期间为了宣传新馆还专门组织了规模盛大的2011元宵猜谜活动。

  免费开放是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我们不妨观摩一下各地书店的风景,他们的新书以最快的速度时时更新,他们作为自食其力的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免费接待读者阅览、支持免费摘抄。当前,媒体不断发展普及,如果我们的效率不能跟进,好多人还是宁肯花钱选择书店或者网络和电子媒体。

  我们为了推动幼儿阅读,联系并培养义工群体,现在每周都有“故事妈妈”到馆给孩子们讲故事,切实把幼儿阅读做了起来,而且有声有色。我们与丰南社区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讲座活动;与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联合开展“青年读书节系列活动”;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展“燕赵少年系列读书活动”、讲座活动;争取企业赞助组织名家书画展;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周末外教英语角活动;与区文联联合开展摄影展活动等等;与民间义工团体——唐山爱阅团、小希亲子公益阅读团队联合开展少儿阅读推广,依靠他们专业而又充满激情的人力资源填补了幼儿服务空白并极大地推动了少儿阅读工作的跨越。而且,我们的新型流动车也是争取的企业赞助(以企业冠名),流动车赞助不仅弥补了经费不足,同时也使得流动车的购买与改造得以快速完成。

  [作者简介] 张晓梅,广西图书馆办公室副主任,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广西 南宁,530022;耿立威, 广西图书馆信息部,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广西 南宁,530022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在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活动内容主要有群众性读书活动、讲座、报告会、会议、展览、读书演讲比赛、送书下乡、读者自行组织活动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读者活动呈现出规模化、经常化、品牌化、多样化等特点。图书馆公益讲座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以其影响力强,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而受到图书界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公共图书馆把讲座活动看成是深化读书服务,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然而,图书馆公益讲座活动能得到社会认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艰苦的努力。广西图书馆适应时代的发展,创办了“八桂讲坛”,以“八桂讲坛”为平台,组织开展一系列读者活动。“八桂讲坛”以其特有的文化张力,以它的区域民族文化特性、服务的公益性、形式的开放性及讲座内容的系列化、时间的有序化、贴近民众生活的大众化的特色,迅速为大众所接受并受到欢迎,为公众构建起一个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全新平台,成为广西文化服务的精品品牌。

  图书馆讲座活动作为一项公共行为,目的是传播文化知识,传递资讯信息,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需要的是公众注意力和参与。

  策划是读者讲座活动成功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策划,增大了读者活动实现预期效果的保险系数,使活动目标和公众对象准确无误,使内容与形式合理有效。策划进行的是创新应变的谋略与技巧,通过创意,以“新”、“奇”、“特”和具有艺术美感的讲座活动来吸引公众。

  “八桂讲坛”十分注重策划。在创建“八桂讲坛”之前,广西图书馆就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广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以往图书馆讲座的基础上,重新策划和整合开办的。一是选题定位注重特色。在策划“八桂讲坛”的定位上,始终把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因此,把讲座定位为“讲坛”而不是“论坛”,主要是基于“讲坛”普及面更广些。在选题上,始终坚持“三贴近”,即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选题原则,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关注读者需求,并突出民族特点,针对性地选定了“广西文化”、“热点关注”、“美好生活”三个主题系列讲座。通过演讲广西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加深广大读者对广西本民族文化认识。二是高标准地选定主讲嘉宾,主讲嘉宾的选定是讲座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内外并重,采用聘请、邀请、推荐主讲嘉宾的方式组建讲座专家队伍,邀请区内外权威专家,有成就的广西名家、学者、教授做客讲坛,由名家、资深人士、学者和教授组织建立讲座专家队伍库,保证主讲嘉宾的权威。

  每项大型读者活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以讲座为例,从积累资料、确定主题、选择讲师、筹措经费,到媒体宣传、听众组织、现场服务,乃至资源的归档保存、公开发表、建数据库等延伸服务,整个流程需要周详的组织安排。这就必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智力等资源,共同为讲座活动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八桂讲坛”很注重与各部门及媒体的合作,形成合力,借助媒体的强势传播报道、宣传“八桂讲坛”的各个活动。听众是讲座的核心,无论合适的选题,还是合适的主讲嘉宾,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广大听众,听众的参与程度,是做好讲座的关键要素之一。一是做好计划安排工作,讲座每月提前计划安排,馆内宣传,网页,每周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详细介绍讲座的内容,讲师的资历等情况以吸引读者;二是精心组织听众,针对主题内容,深入到协议单位、社区、企业、学校等做宣传、组织听众;三是加强与媒体合作,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与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合作,进行主体化传播,让读者、听众、社会广泛了解图书馆的讲座,从而扩大社会群众的参与和提高“八桂讲坛”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亮点就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讲座活动作为图书馆的“外向型”产品,与公众、社会发生现场的零距离接触。讲座活动的成败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形象、声誉。活动给我们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只有一次,它不同于电影、电视能拍三、四组镜头,最后再重新编辑。一些活动因策划不到位,对细节问题缺乏考虑,没有做好。为此,关注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细节成功,是办好读者活动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八桂讲坛”在细节方面颇下功夫,表现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在做好学术性较强的讲座之外,着力开展大众性读者的讲座,发展个人及集体听众,不断扩大各类听众群体,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多层次的听众群体;二是方便读者、发挥馆舍资源的作用。主要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充分发挥报告厅的作用。既在馆内设立固定讲座,也要针对服务需要组织流动讲座;三是将图书馆讲座与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结合一起。对讲座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采集和数字化加工制作,建立讲座资源库。并注重讲座资源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制作讲座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供读者利用。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本馆网站上设置专栏,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四是经费支持。将讲座经费纳入正常的读者服务经费预算之中,确保讲座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设计标识。以“八桂讲坛”的图标为标识,努力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标识;六是建立主讲人资库。向社会各界邀请区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法律、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权威知名人士,建立主讲人资源库,逐步形成热心公益事业的讲师队伍;七是妥善解决讲座内容的著作权问题,与主讲人签订相应的著作权使用法律文件,确保讲座资源合理使用。

  品牌是指事(物)在市场上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体现着公众对该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品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该组织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活力帮助,使组织长久的存在,并获得发展的活力,保持竞争的优势。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对公众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审美趣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提升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选择服务时往往选择质量高、性能好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具有较强的社会号召力;三是使公众对产品产生偏好。品牌形象是树立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品牌形象一旦得到公众的认同,就会与公众建立一种感情;四是在市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市场地位。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利用其形象区别于其他一般服务与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的市场地位。

  品牌的塑造遵从三个原则,一是民族化原则;二是求异原则,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能否展现出自己品牌的独特性也是十分关键的。个性化是品牌形象塑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三是长期性和兼容性原则,组织形象是一个整体,包括各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最终创出知名名牌。

  “八桂讲坛”的品牌塑造也同样遵循了上述三原则。在定位问题上,充分地考虑到地域传统人文环境,考虑到广西区域民族的文化特性,刻意凸显广西民族文化元素方面的内容,专门设置一个“广西民族文化”模块,在实践过程中,主打“广西民族文化”模块,着重组织开展“广西民族文化”方面系列讲座和展览,因此,在品牌塑造方面很好地贯彻民族化原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八桂讲坛”在求异原则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求异原则的精髓就是展现出自己品牌的独特性,“广西民族文化”系列最能展现“八桂讲坛”自己品牌的独特性,因此,“八桂讲坛”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始终把塑造“八桂讲坛”品牌形象与其他各子系统协调一敛,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把加强品牌建设作为单位的重要课题,作为单位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更有利于把品牌形象和单位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广西图书馆强调树立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使员工共享品牌知识,熟悉品牌识别,理解品牌理念。得益于图书馆整体的品牌塑造意识,“八桂讲坛”这个品牌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广西文化服务领域的一个知名品牌。

  近年来,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得到成功的试验和推广,人们对总分馆制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升华,通过总分馆制形成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逐步明确。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街道社区、农村偏远地区等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存。从历年来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成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图书馆是一个面向社会、惠及全民、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宣传先进文化为宗旨、以保障大众基本阅读需求和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等为目的,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机构及服务之总和。从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看,由于公共文化产品的外部收益性、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 征将影响到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市场失灵,因此决定了政府部门介入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时代,因而有必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就政府在现阶段构建全社会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探讨。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角色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供给的国家垄断性体制,政府是单一的服务主体,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又是生产者。

  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发展图书馆事业的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

  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各网点的科学布局规划,人、财、物等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服务体系的运营管理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所有这些构成要素的有序组合、高效运行与否,将直接关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否在全社会广泛覆盖并得到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从“掌舵者”的角度,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构成要素涉及的相关规则、方案与安排予以明确,通过行政规章以及部门文件等形式加以指导,以此来发挥政府和决策作用和政策保障作用,从而实现现有资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投资主体者角色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管理手段,由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非排他性、社会效益的优先性、使用者收益的潜移默化性等,决定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因此,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承担和保障图书馆事业的运行经费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3 政府担当图书馆事业投资主体的角色,对我国当前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有过数次基层图书馆建设高潮,每次建设高潮都未及产生效果就开始消退,创建的基层图书馆也都不了了之。失败的个案表明,缺乏后续经费是这些基层图书馆不能维持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和党的“”以来,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政府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资金投入与间接的资金支持两个方面,直接的资金投入是指每年按一定比例列入财政预算,中央在《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将成为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主要的、稳定的、持续的经费保障。间接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投资开办图书馆。因此,资金投入将是落实政府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的主要途径。

  4 政府还应当通过建立相应的统一平台,对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进行衔接和协调,以便提供更加有序和高效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图书馆事业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部门文件,但因其效力的局限,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运行和规范化管理。法制建设的滞后,将导致政策分析的基础与依据“不安全”,影响到政策的可信度。可喜的是,2006 年“十一五文化发展纲 要”中已经将《中国图书馆法》列入十一五期间要完成的6 部文化立法之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即将步入法制化轨道。 在全国图书馆法未出台之前,北京、上海、深圳、湖北等地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条例、法规及管理办法,对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监管作用。各地对图书馆法规条例建设的需求和实践可以看出,当前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切需要图书馆相关法律的依据与相应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网络、非政府组织参与提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将以图书馆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5 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权和要素的配置权分属不同层次的文化主管部门,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少地区尝试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探索各种图书馆协作方式。以总分馆制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很多地方作了试验和小范围推广。总馆和分馆在内的各级图书馆的人事和财政均由某一政府机构或直接由总馆统管,各级图书馆的资源归某一级政府机构或总馆所有。资金可统一分配,人员可相互调剂,资源可相互流动,且不存在资源所有权的纠纷,此为总分馆制的保障性条件,总分馆建设涉及到对原有体制的突破,需要政府主导才能解决。图书馆的自主创新只是一种示范,彰显总分馆制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低成本、高效益,图书馆没有实力以职业创新来替代政府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跨越了政府层级,克服了“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弊端,是政府对现有体制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对构建以总分馆制为主要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践意义。

  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来年的时间里,东莞从一个农业县一跃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被誉为“中国第一经济走廊”,可见东莞经济发展之快。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东莞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经过十年的发展,东莞构建起了功能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东莞又提出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力争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10亿元,大手笔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等“四个名城”。其中,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就东莞如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和思路:

  成立强有力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绩效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和保障体系等重点内容,分解指标任务,探索机制创新,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规划和指导。结合东莞实际,重点落实好市民艺术中心和东莞少儿图书馆等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工程,确保市级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以上标准;通过实施镇级“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全面提升镇(街)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水平,确保全市32个镇(街)全部达到广东省镇(街)综合文化站特级站、实现 24小时图书借阅全覆盖,各镇(街)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县(市、区)级国家一级馆以上标准。科学统筹各镇(街)、村(社区)、企业文化设施建。

官方微信 关闭